• 快讯 期刊出版 | 每年支出百亿元!国产期刊“抱团建群”,有方向还得讲方法【中国科讯】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编译者:于彰淇
    发布时间:2024-01-28
    “文章发出去,期刊买进来。”一出一进,耗费了大量科研经费,在科技期刊领域,这被称作“两头在外”。 《2022年全球OA期刊与APC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通讯作者在OA(开放获取)期刊上的APC(文章处理费)支出约43亿元。有专家估计,我国每年在发表论文和购买数据库上的支出高达百亿元。 2019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我和我爸的十七岁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计划以5年为周期,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集群化试点等,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卓越行动计划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产业普遍存在资源分散、资源体量小等问题,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融入与支撑科研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难以满足我国总体科技水平提高、科研体量迅速增长的刚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突围任重道远。 集群化发展方向渐明 卓越行动计划中,单刊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数据表明,我国当前有276种SCI收录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排名全球第六,和排名第五的瑞士(311种)水平接近,但和第4名德国(658种)差距较大。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科技出版领域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单刊,如果保持“单兵作战”模式,超越会非常困难。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中科传媒)总编辑彭斌认为,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载体以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大型科技出版集团传统的编、印、发线性化运作流程,已转变为利用现代平台和工具的出版模式。我国科技期刊虽有与国外相当的服务项目,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足,服务深度和效果还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我国应加快推动集群化发展,依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平台,提高科技期刊服务的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期刊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彭斌说。 对此,《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颇有感慨。 2004年,我和我爸的十七岁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把4本光学期刊编辑部整合为一个联合编辑部,杨蕾从此开始了“专业学科刊群”方向的探索。 “专业学科刊群的路我们已经走了20年。”杨蕾说,“一开始同道很少、困难很多,随着一步步往前摸索,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向这条路靠近,尤其是近5年,很多人意识到学科刊群是中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20年前,《中国激光》杂志社开始探索专业学科刊群道路时,国内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对象,杨蕾带领团队学习和研究美国光学学会、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的发展路径。其间虽走过弯路,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年来,杨蕾发现很多同行有集群化发展的意向,但并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做。 杨蕾认为,以前条件不具备,建刊群需要花极大精力,现在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当然,扎根学科进行集群化建设、集约化运营,大家必须达成一致,共同来做。 学科刊群建设共识 “出炉” 在学科刊群建设方面,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因此杨蕾希望共享“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做好学科刊群建设。 多方沟通并得到中国科协支持后,杨蕾等人拟订了《专业学科刊群建设的共识(初稿)》,中科传媒等另外4家试点单位进行讨论后,又邀请10多位出版领域专家对初稿进行打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学科刊群建设的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2023年底,在中国科协支持下,中国光学学会出版工委会、《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我和我爸的十七岁、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共同推出《共识》。 《共识》认为,集群化模式是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现实且成熟的路径之一。在综合性集群化模式外,以专业学科为牵引的刊群能植根学科一线,更能满足专家学者等用户的个性化和垂直深度需求,更易在各学科中得到支持,便于在各学科刊群中推广和复制。 “《共识》聚焦专业学科期刊集群建设,从内涵、运营、团队、数据库等4个方面总结行业指导意见,梳理实际工作的要点和难点,并给出可参照的系统性方案。”杨蕾说。 此外,《共识》还对学科服务、赢利模式、专业化分工与团队支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数据范围、标准与质量、数据要素、数据安全、大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AI)赋能等维度,指出学科刊群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受合力做好学科刊群 “本质上,期刊也是一种产品,要用做产品的思维进行模块化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杨蕾说。 科技期刊“小”“散”不是根本,“弱”才是核心。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还存在两三个人完成一本期刊从约稿到出版全流程的“作坊式”编辑部,与之相比,精细分工、模块化管理的专业学科刊群,就像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可以在把握学科前沿、建立品牌、吸引优秀人才、打造先进平台、提升优质服务上下功夫。 “现在越来越多高学历者加入期刊编辑队伍,但实际工作中并未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字编校、润色,这是大材小用。”杨蕾说。 目前,《中国激光》杂志社有11种期刊,60多人的团队有细致的分工,前期科学编辑负责稿件处理,包括初审、送外审、和编委主编沟通、策划选题、推送宣传等,编校和润色则由出版部门的专业文字编辑负责。 “科学编辑就要拜访实验室,和科学家交朋友、讨论、约稿,甚至到国外去‘抢’稿子。”杨蕾补充说,“多年来,我们坚持走进中国光学实验室的工作方式,每个编辑都会走访高校、研究所。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是和科学家‘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杨蕾同时强调,出版领域已经到了“AI时代”,如果各家建小网站、小数据库,且底层数据不互通,那么即使花了钱,也做不好期刊的“增值服务”。 当前,我国的集群化刊群基本上都建了自己的平台,并依托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周边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作者、读者、刊物及整个出版产业链提供服务。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2)》指出,科技期刊通过拓展相关增值服务,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下一步中国科技期刊产业要夯实数字产业基础,补齐新兴业态短板;聚焦多元知识服务,建好数字技术平台;提升传播运营能力,拓展资本合作渠道。 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即将开启,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7家联合实施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提档升级方案”,以更大力度助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
  • 快讯 李言荣院士: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解决从1到0的问题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编译者:于彰淇
    发布时间:2024-01-28
    科研活动大致分为3种类型: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从1到100的应用接力放大研究、从1到0的反向应用基础研究。 第一种是极少数人从兴趣出发的自由探索,弥足珍贵;第二种是在他人发现、发明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并结合各种应用场景需求进行的扩展应用研究,这是大多数人从事科研的主要驱动力;第三种是目标导向很明确、重大需求很急迫,研究人员通过攻关,突破核心指标、实现装备应用后,再回过头来的“细嚼慢咽”,就像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多胃消化过程一样。 第三种是非常有意义却又容易被忽视和轻视的科研活动,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从几十年来的简单追逐模仿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明确要求。我认为,当前大学、科研机构应组织更多力量,集中攻关从系统、整机中梳理出来的从1到0的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产品、一项技术往往要经过3次迭代才可能实现领先。首先是跟跑,虽然会跑得满头大汗,但这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其次是等跟跑得差不多、关键参数都追上后,就要有组织地找出从1到0的问题,而不是一味靠应用场景驱动,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及时把跟跑时漏掉的“西瓜”“芝麻”捡回来,尤其是把埋在地下的“大萝卜”拔出来,经过这一过程后就可能实现并跑或局部领跑;最后是领跑,要想实现整体领跑,要么必须在技术上有Know-how的秘诀,要么在科学上有新原理、新现象、新工艺的发现和发明。经过这3次升级迭代,一个产品、一项技术就基本能实现创新发展和自主可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从1到0呢? 首先要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对于定向性的基础研究,没有组织就会是一盘散沙,靠单打独斗很难坚持下去。一个大团队往往是靠应用起家、不断积累壮大的,要分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做反向基础攻关,团队带头人的追求和视野起决定性作用。这很难是一个自觉自发的行为,更不是简单号召一下“要理工交叉、多学科交叉”就能解决的。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正从学校层面在10多个大团队中开展从1到0的有组织科研。长期以来,西北工业大学的系统、整机、型号研究能力比较强,也很有特色,这为梳理出从1到0的关键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要鼓励做工程系统的人成为甲方,去当出题人和阅卷人,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要鼓励擅长基础研究的人去做乙方,勇于“揭榜挂帅”,做好答题人。 最后,要尽可能把从1到0与从0到1的人结合起来、把擅长“向下挖到根的”与“向上捅破天的”人结合起来。目的是让自上而下的需求牵引与自下而上的技术推动双向发力、上下对齐,而不是各顾各。否则,工程应用中的痛苦,搞基础研究的漠不关心,基础研究中好不容易取得的进展又对工程技术毫无帮助。只有上下对齐、各向同性,性能才高,效果才能最大化。只有这样,高校和科研机构才能更好地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快讯 e线图情 2023年度10大国际动态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编译者:杨小芳
    发布时间:2024-01-27
    2024年1月15日,e线图情2023年度10大图情要闻与10大国际动态评选活动圆满结束。e线图情(http://www.chinalibs.net,http://www.chinalibs.cn)与《高校图书馆工作》《图书与情报》编辑部共同评选出了e线图情2023年度10大图情要闻与10大国际动态。 1.芬兰国家图书馆宣布终止缩微拍摄 2023年3月29日,芬兰国家图书馆宣布将于2024年年初终止缩微拍摄,届时,该馆将不再向客户提供缩微胶片。芬兰国家图书馆作出这一决定,原因之一是除去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外,缩微拍摄所需要的技术大体上将不再发展,为此,图书馆也将无法更换其老化的设备。另外,设备维护的服务也不再稳定,这也令缩微拍摄更加有风险。 2.2023年国际图联国际营销奖名单揭晓,中国多家图书馆上榜 2023年4月4日,国际图联管理与营销组公布了2023年IFLA PressReader国际营销奖获胜者名单,第一名为哥伦比亚麦德林公共图书馆系统,获奖项目“在26家图书馆中畅游全世界”;第二名为美国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获奖项目“图书解禁”;第三名为中国佛山市图书馆,获奖项目“易本书:旧书·新趣”。此外,嘉兴市图书馆、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等多家中国图书馆也榜上有名。 3.16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共同签署电子书泛欧声明 2023年4月25日,英国图书馆与情报专家学会等来自16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共同发布了一份泛欧声明,强调了图书馆及其用户在电子书方面面临的不公平和不平衡状况及改善措施,同时呼吁政府对图书馆获取、保存和以电子方式出借数字化模拟作品和原生数字化作品给予法律保障,并采取行动确保电子借阅平台以最适合图书馆、图书馆用户和作者的方式运作。 4.英国启动“开放获取图书的未来”项目 2023年5月1日,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牵头,英国研究型图书馆等数十家图情机构加入其中的“开放获取图书的未来”项目启动。“开放获取图书的未来”项目致力于促进获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旨在通过发展和支持相关组织、开发工具和进行实践,使学术界和广大公众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基于开放获取而出版的图书,这些图书可供所有人在线免费访问和使用。 5.2023年国际图联大会在荷兰鹿特丹召开 2023年8月21日至25日,国际图联第88届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WILC 2023)在荷兰鹿特丹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携手奋进,共‘图’未来”,共安排各类会议188场,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65家图书馆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参展商参加了大会展览会。此外,本届大会还在荷兰及周边国家举办了24场卫星会议。 6.美国多组织致函国会反对以版权限制人工智能发展 2023年9月11日,北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与多个民间社会组织、法律专家和学者联合致函美国国会,反对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提出新的版权限制。信函中指出:有人提出需获得版权所有者的许可,才能获取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材料。但这种以许可为基础的制度将扩大传统版权垄断的范围。施加给新公司或应用软件可能无法承担的财务和后勤负担,将破坏人工智能市场的竞争,并限制创作者利用人工智能开发小说、电子游戏、软件等新作品的潜力。 7.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发布《卢布尔雅那高阶阅读宣言》 2023年10月18日至22日,第75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举行,期间发布了《卢布尔雅那高阶阅读宣言》(Ljubljana Manifesto on Higher-Level Reading)。该宣言得到了国际图联、国际出版商协会、欧洲出版商联合会等组织的支持。宣言指出,高阶阅读有利于锻炼元认知和认知耐心,扩展概念能力,训练认知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在民主社会中,所有这些对于有识见的公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交能力。 8.美国版权局延长图书馆光盘解锁行为豁免时限 2023年10月27日,北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发文表示,为了防止人类文化遗产在未来因灾难性事件或正常情况下的损坏而遭受损失,图书馆和档案馆需要破解其藏品上的加密措施,以便更好地进行保存。美国版权局也认可这种做法,并已宣布打算延长一项豁免时限,允许符合条件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在创建馆藏电影(包括电视节目和视频)的保存副本或替换副本时,破解其DVD和蓝光光盘上的加密措施。美国版权局于2021年首次给予相关机构这一豁免。 9.第25届国际灰色文献大会关注气候变化 2023年11月13日至14日,第25届国际灰色文献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会议主题为“利用可信的的灰色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大会呼吁世界各地的灰色文献界将注意力转向应对气候变化,以造福我们脆弱的星球。大会三场分会分别围绕提高可信灰色资源的可见性,灰色文献的困境、挑战及准确性,气候变化与灰色文献的主题而展开。 10.欧洲机构知识库调查报告发布 2023年12月5日,欧洲研究型图书馆协会发布欧洲机构知识库调查报告。调查发现,欧洲大部分机构知识库获取、保存并提供对数亿计科研成果的开放访问,这些机构知识库代表了欧洲开放科学领域中关键性的非营利基础设施。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待加强,包括:维持最新的、高效运转软件平台;在元数据、数据保存和使用统计方面使用统一的方法;以及在学术生态系统中获得适当的关注度。
  • 快讯 “202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征文通知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编译者:杨小芳
    发布时间:2024-01-27
    为响应国家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化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202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拟于2024年6月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现面向全国征集论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管理中心 北京大学图书馆 承办单位: 山东大学图书馆 二、征文主题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图书馆 分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图书馆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2.    图书馆与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 3.    图书馆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4.    图书馆AI素养教育探索 5.    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智慧教育新空间建设 6.    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文献保障与服务体系建设 7.    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馆员职业能力建设 8.    用户参与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9.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 10.  其他相关主题 三、征集说明 欢迎各位同仁围绕本论坛的主题与分主题,结合图书馆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递交论文。 (一)征文要求 1.稿件应为未经刊物或会议公开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或实践总结(限文字类学术性成果),不涉密,无抄袭,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无一稿多投情形。 2.论文研究应问题明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支撑,提倡实证性研究。 3.案例研究应体现案例开展背景、主要内容、活动过程、分析与总结等方面。对象案例应经过完整实践并取得积极成效,内容真实可靠,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切忌杜撰或编造。 4.稿件结构合理,要素齐全,文笔精炼,符合学术规范。引文须注明出处。 5.稿件格式限word(.doc 或.docx)文件,以文字为主,可适当插入图表;但不接受图片、PPT及以其截图等为主要内容的文件。 6.论文字数建议在4000—6000字为宜。 (二)论文提交与评选 1.所有稿件请通过平台提交: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https://www.lsc.org.cn/)右上角登录“会员管理与服务平台”(新用户需先注册“个人用户”账号),点击对应征集活动入口,选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图书馆”主题提交作品的电子文档。 2.同一作品限由一位署名作者提交。不得代人提交,不得在多个主题间重复提交。 3.提交时请按要求正确并完整地填写标题、作者等相关信息(请勿遗漏合作者并注意排序)。后续结果发布、凭证出具、通知联络等将严格以此为据。 4.投稿论文将由专家进行研议,择优安排大会交流并推荐《大学图书馆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 5.为加强学风建设,将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复制比检测结果作为研议的参考依据。 (三)截止时间 论文作者请在2024年3月18日后登录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https://www.lsc.org.cn/)提交相关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19日。 论坛组委会将通过CALIS学术交流平台(http://conference.calis.edu.cn)下的“202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会议网站公布研议结果,并通知学术论文入选者准备交流材料。 (四)联系方式 中图学会高校分会 白云天:010-62757559  gxfh@lib.pku.edu.cn CALIS管理中心 邹  纹:010-62754701  zouw@calis.edu.cn
  • 快讯 动态】六字总结 I 学术厨房2023年回顾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编译者:于彰淇
    发布时间:2024-01-22
    本来计划写一下ACM Open模式的设计逻辑的,关于ACM Open,参见??ACM Open vs 转换协议 I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临时看到了学术厨房(The Scholarly Kitchen)发表了一篇2023年回顾文章,而且用六个字母的做了个年度总结。看到那6个字母,第一反应是笑不活了,第二反应是鞭辟入里。大家可以猜一猜,是哪6个字母心急的小伙伴,下滑至第3部分,揭晓答案??另,2023年和2022年的高阅读量文章,相差的还蛮多的;不变的是大家对数据分析类文章的青睐,参见??学术厨房2022年回顾及年终榜单。 我只摘选了我感兴趣的部分,点击阅读原文阅读全文;此外,一些文章有中文版或者相关文章,整理了一下,一起学习一下~ 1回顾:2023年阅读量最多的10篇文章 Guest Post — Reputation and Publication Volume at MDPI and FrontiersGitHub is Sued, and We May Learn Something About Creative Commons Licensing??GitHub被起诉,版权问题再引热议,网友类比谷歌图书:毕竟谷歌没拿用户内容写小说Dead as a DoornailAppeals Court Rules That Library of Congress Can No Longer Require Deposit of Published WorksGuest Post – Of Special Issues and Journal Purges??多本期刊被SCIE剔除的背后:大规模增加特刊带来的问题及特刊出版“专业户”Guest Post – MDPI’s Remarkable Growth??MDPI的惊人增长Where Did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Go Wrong?: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Poynder??70多个访谈的OA纪录片,却依然说不清学术出版的拉锯战及??开放获取运动失败了,错在哪儿?Guest Post — Academic Publishers Are Missing the Point on ChatGPT??在ChatGPT这件事情上,学术出版商还需要关注这些重点Why Does the U.S. Copyright Office Require Libraries to Lie to Users about Their Fair Use Rights? They Won’t Say.Guest Post — The Efficacy of ChatGPT: Is it Time for the Librarians to Go Home? 2回顾:2023年发布的阅读量最多的10篇文章 Guest Post — Reputation and Publication Volume at MDPI and FrontiersGitHub is Sued, and We May Learn Something About Creative Commons LicensingAppeals Court Rules That Library of Congress Can No Longer Require Deposit of Published WorksGuest Post – Of Special Issues and Journal PurgesWhere Did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Go Wrong?: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Poynder??70多个访谈的OA纪录片,却依然说不清学术出版的拉锯战及??开放获取运动失败了,错在哪儿?Guest Post — Academic Publishers Are Missing the Point on ChatGPTWhy Does the U.S. Copyright Office Require Libraries to Lie to Users about Their Fair Use Rights? They Won’t Say.Guest Post — The Efficacy of ChatGPT: Is it Time for the Librarians to Go Home?Did ChatGPT Just Lie To Me???关于 ChatGPT 和未来的思考 —— 我们处于人工智能发展曲线的哪个位置?Guest Post — Addressing Paper Mills and a Way Forward for Journal Security??直面论文工厂问题,开辟期刊安全的解决之路 ——Wiley执行副总裁兼研究部总经理发文3回顾2023 展望2024 如果用六个字母来总结2023年最热门的主题,那将是:AI和MDPI。猜对了没有??? 尽管AI已经进入我们的世界很多年了,但ChatGPT和其他大型语言模型面向公众的性质引发了有关版权和科研诚信的重要问题。 MDPI是开放获取作者付费模式的典范,这一模式优缺点并存;Hindawi的撤稿展示了现实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市场。 2024也许与2023年大同小异。2023年我们只是看到了学术交流新模式的冰山一角:不管是AI,还是资助者强制要求OA,还是作者付费。 致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