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D+逆转衰老相关血脑屏障功能新机制》

  • 来源专题: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 编译者: 苑亚坤
  • 发布时间:2023-11-08
  • 2023年9月7日,北京大学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天坛医院的郑乐民教授团队联合王拥军教授和董尔丹教授团队在Neuron报道了题为“NAD+ rescues aging-induced blood-brain barrier damage via the CX43-PARP1 axis”的研究论文,该文章报告了CX43-PARP1-NAD+ 通路在血脑屏障相关血管细胞衰老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该通路在衰老过程中保护血脑屏障功能的潜在治疗策略。

相关报告
  • 《动物所发现蝎毒素功能进化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我和我爸的十七岁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12月18日,我和我爸的十七岁动物研究所朱顺义团队在Mol Biol and Evol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corpion toxins: positive selection at a distal site modulates functional evolution at a bioactive site 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变构通讯介导的超距效应(action at a distance)在蝎毒素结构和功能进化中的关键作用。   先前的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蛋白质生物活性位点的正选择驱动了基因功能的多样性进化。但是,远离生物活性区域的正选择位点的进化和功能意义尚不清楚。2016年,他们的一项研究发现,特异性靶向昆虫和哺乳动物钠通道的蝎α-型神经毒素在承受正选择的生物活性位点区域(直接与钠通道结合)远端存在一个快速进化的非生物活性位点(位点52)(不参与钠通道的结合)(见图)。   在该项研究工作中,该团队利用定点突变技术,结合结构分析、电生理学实验和活体毒性测定技术,首次发现在不同的蝎α-型神经毒素位点52引入不同类型的氨基酸能够选择性地改变这些毒素的结构和功能。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此远端位点突变可以诱发变构效应导致毒素生物活性位点区域的构象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功能分化。这一结果提示远端位点的进化与生物活性位点的正选择密切相关。统计偶联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共进化关系。该研究表明了毒素内部位点间的超距效应以及补偿突变介导的共进化为有毒动物应对猎物/捕食者选择压力的一种适应性策略(见图)。这些发现为理解蝎毒素内在生命(inner life)的活动基础以及分子进化的生化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有助于推动聚焦远端正选择位点突变的蛋白质功能进化研究方向的发展。   论文第一作者为动物所博士毕业生朱丽梅。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高斌以及博士生袁守丽参加了此项研究。研究员朱顺义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HIV蛋白酶抑制剂在肠屏障功能障碍和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佟琦
    • 发布时间:2014-12-24
    • 在控制HIV病毒感染方面,过去二十年间,HIV蛋白酶抑制剂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目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最有效的艾滋病治疗方法,HIV蛋白酶抑制剂已被成功用于该治疗方法中。在HAART中,HIV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持续抑制病毒的复制,极大地降低HIV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延长HIV患者的生存期。然而,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副作用和肝中毒是HIV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那些在治疗中使用HIV蛋白酶抑制剂的患者。在本综述中,作者阐述了HIV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的消化道副作用和肝损伤作用机制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