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装置产出分析

      大科学装置作为重要的科技战略资源,为解决我国“卡脖子”类的关键科技问题提供了科研平台基础。如何通过政策制度的调整、资源的合理配置、技术对标、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等,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装置的价值,实现其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既是非常关键的科学问题,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

应用场景

      面向大科学装置的运行管理者及使用者提供参考的大科学装置分析报告,旨在帮助运行管理者借鉴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等,设立更加清晰合理的科学目标,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的评价提供依据,并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作装置提供依据。

数据来源

      对于大科学装置的战略规划、运行管理、相关技术详情等调研,以及大科学装置在国家战略工具属性和经济社会工具属性方面的评价,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基金会、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官网、网络舆情、专利/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信息、专家知识经验等。对于大科学装置在科学工具属性方面的评价,数据来源主要是论文或专利等文献信息。

内容框架

报告框架

一、大科学装置战略规划与管理

  • 发展战略

 

  • 资助模式

 

  • 运行管理
  • 访问原则
  • 资源共享体系
  • 资源合理配置
  • 收费机制
  • 运行能力

二、大科学装置技术详情

 

  • 建设期参与科研机构与科学家
  • 科学目标与年度目标
  • 具体参数
  • 关键技术
  • 相关前后端仪器设备

 

三、大科学装置评价

 

  • 科学工具评价

 

  • 出版物发表态势分析
  • 出版物影响力
  • 出版物合作分析
  • 出版物商业价值
  • 跨科学性
  • 团队合作性     
  • 学术成果的施引文献分析
  • 国家战略工具评价

 

  • 高水平奖项
  • 支撑的重大项目及项目实现程度
  • 技术创新
  • 人才培养
  • 科学目标/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
  • 集群式大型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 经济社会工具评价
  • 对经济发展作用
  • 产业合作项目
  • 孵化企业数量
  • 组织学术活动
  • 面向社会开放接待
  • 科学数据按需提供
案例摘要

《8-10m地基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概览》

摘要:

       地基光学/红外望远镜作为天文望远镜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天文观测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世界各国竞相研制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

本报告首先调研了地基光学/红外望远镜的国内外现状,包括国际各著名望远镜的建造年代与主镜口径情况,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研制情况。其次调研了国内外关于地基大口径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的发展战略,并列出了6个未来计划建成的大口径望远镜,包括欧洲极大望远镜、欧洲30米望远镜、巨型麦哲伦望远镜、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美国大口径全景巡天望远镜和美国新技术太阳望远镜。

根据用户需求,本报告主要针对国际8-10m地基大口径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从望远镜的基本概况(包括建造机构、地理位置、运行管理方式、资助情况、建造年表等)、科学目标(包括建设目标、观测计划、科学贡献等)、主要参数(包括望远镜及其主镜、副镜、穹顶等结构的高度、重量、直径、材料、面积、体积、形状、子镜数量、焦点等)、关键技术(例如应力抛光技术、自适应光学系统、精确跟踪、极高角分辨率、非球面镜的加工与检测技术等)及后端仪器(光栅光谱仪、成像光谱仪、自适应光学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具体涉及的望远镜包括:美国凯克望远镜(KECK)、日本昴星团望远镜、欧洲甚大望远镜、大型双筒望远镜、双子天文台望远镜、巨型麦哲伦望远镜、霍比·埃伯利望远镜、加那利大型望远镜、南非大望远镜。

本报告为中国天文学科的发展,对比国际天文设备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提供了有力重要的依据。

欢迎垂询
联系人:李楠
联系方式:010-82629002